英歌槌响,即是吾乡。7月19日至20日,原创民族舞剧《英歌》在四川大剧院连演两场,将传统英歌舞、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,让现场观众看得热血沸腾,直呼“上头”,谢幕时成都观众敲击英歌锤尽东道之谊,来自广州歌舞剧院的演员们随观众敲击的节奏尽情起舞。而在演出前,四川观察记者在后台采访了总编导钱鑫、王思思,演员李奥、庞冠宇、梁绮琦,听他们讲述“中华战舞”的魅力所在。
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,融合了武术、戏剧等多种元素。以奔放的舞姿和激昂的音乐节奏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与豪迈,被誉为“中华战舞”,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以此为蓝本,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了舞剧《英歌》,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,该剧讲述了当代青年陈心远的一场奇幻之旅,在漫天硝烟中,他明了父亲怀抱的家国大义,帮助母亲了却心愿。
剧中父亲陈文耀、母亲林巧儿,是无数中国人的缩影,展现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民族气概。“《英歌》不仅是指英歌舞,也是英雄的歌舞,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,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。他们穿着铠甲,戴着翎子,佩着靠旗,在家国危亡之际挺身而出。但当他们褪去脸谱后,都是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普通的凡人。”总编导王思思说。
对非遗题材的挖掘,是当下文艺创作的热点之一。从街头表演到网红舞剧,从舞台精品到登上央视春晚被众人熟知,如何在保留英歌舞原始韵味的同时,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?总编导钱鑫告诉记者,这部舞剧并不是“就非遗演非遗”,许多舞蹈动作呈现的就是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。比如舞剧的核心道具“英歌槌”一物多用,契合舞剧想要表达的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。“比如在木雕的段落里,它可以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;在“牛肉丸”的舞段中,它就是击打肉泥的小铁槌;在耕种的场景里,它又变成了绿油油的秧苗。”演员庞冠宇表示。
钱鑫透露,早在2018年创作舞剧《醒·狮》时就融入了英歌舞的元素,之后又打造了一部25分钟小舞剧《英歌》来“试水”。演员李奥也表示,“为了跳好铿锵有力的英歌舞,演员们找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集训,就快板、中板、慢板三种不同流派、风格的英歌舞进行了系统的学习。”
20日,舞剧《英歌》还将在四川大剧院与观众们见面。
网配查-网配查官网-配资炒股官网-石家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